8月24日,一对来自徐州睢宁的夫妇,为了能够筹钱给患白血病的女儿治病,长跪在“中国首善”陈光标的公司门口,索要30万元捐款。陈光标捐出7000元后,夫妇俩当时因嫌钱少拒收善款。随后数日,记录此事的视频在网络传播:跪地索捐,是不是对慈善家道义的劫持?索捐事件,引发了公众对于慈善道义的争论。
“我想对陈光标说抱歉” 8月29日,记者辗转联系到当事人孙伯聪。此时,他正在准备着女儿孙幻第二天去徐州的化疗。这样的治疗每次都要花费几万元。这对孙伯聪夫妇而言,是难以承受的负担。 几天前发生在南京的一幕,在孙伯聪的脑子里挥之不去。“我们就要见陈老板一面,求他救救我孩子,救救我的孩子吧,我需要帮助。”跪在“中国首善”陈光标的公司门口,孙伯聪大声呼求陈光标捐些“救命钱”。 陈光标在了解孙伯聪夫妇的来意之后,安排工作人员直接给了他们7000元钱,希望给孩子应应急。不料,孙伯聪夫妇却没有收下这笔钱,他们觉得“孩子费用太大,这几千块钱没有用。” “其实我非常感激陈光标的,当时说的一些话,只是因为救女心切——咱农村人什么都不懂,太直接太冲动了,想对他说抱歉。”在电话中,孙伯聪对当初的言行表示悔意。 索捐,让人心里感到很不舒服 索捐者的身影,成了陈光标公司门口的一道尴尬风景。 “到这边求助的人特别多,不下雨,一天都会有二三十、三四十人来到公司求助。我们只能选择比较贫困的。当然我们只能尽到我们的爱心力量,包括陈总的能力,也是有限的。”当天负责处理此事的黄埔公司员工蒋子龙介绍。 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评论近乎一边倒。网友“cuiting_hb”认为,不能因为别人的仁慈就这样没完没了地要求,“大家都这样,让光标怎么办?” 网友“迷天大雾”则感慨,弱势群体以“走投无路”的姿态出现在富人面前,进行“索捐”,实则是对富人进行“道德劫持”。 本来是值得同情的人,如果索捐过头却会让怜悯之心大打折扣,甚至会让人心生反感。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,事后有人问陈光标此事会不会影响他做慈善的信心时,他说:“不至于,我还是会继续做我的慈善,还是会每月都捐钱。” 慈善背后,更需保障救助机制 大病临时救助3100元,县民政2000元,镇里1200元——这是索捐者孙伯聪到目前为止得到的所有救助,某种意义上说,陈光标的7000元是他获得的最大一笔善款。孙伯聪说,他不知道找谁才能得到帮助,只能根据媒体的报道,“去找那些好人”。 为什么他们一有困难,只会想到求助于“好人”,却没有想到寻求政府或慈善机构帮助?社会学学者周超认为,因为我们社会的救助体系并不完善。而从某种意义上讲,孙伯聪夫妇的举动反映出的,是对我国现有的社会慈善组织的不信任。在他们看来,个人的道德、善心,比现有的慈善组织更值得信任,从个人慈善家那里获得资助的可能性要大于现有的社会慈善组织。 一位在民政部门工作的专家认为,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,是“索捐”现象形成的最深层原因,保障救助制度不完善,覆盖面较窄,保障程度较低。 他建议,为了保证慈善人士不再“越捐越麻烦”,国家救济急需归位———政府要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,将慈善事业从个人道德层面,上升到社会机制的层面,而“锦上添花”的民间救助只是“拾遗补缺”,不应完全为政府应尽的职责埋单。 |